庞井君:科技和艺术发展的汇流之处是未来新的文化格局的生长之处国内

2019-11-20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凝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如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人民网邀请专家学者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出发,围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法治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艺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媒体融合等领域进行发言和探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员庞井君表示——

文艺领域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艺领域来讲,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是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巩固和发展文艺领域当中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契机。

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比较关注科技和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正处于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加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今天提出的最大的挑战就是高级算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当然还有神经科学、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等,核心问题越来越聚焦在人工智能上。同时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按照人类精神结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体系当中,特别在是轴心时代形成的三大文明体系中,有的文明体系非常突出地发展了科学认知这个板块,有的文明体系主要发展精神信仰这个板块,而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则被世界上大多思想家公认为大大发展了人类审美艺术这个板块,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今天面对高科技的挑战,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科技和艺术发展的汇流。各种矛盾交集之处,同时也是未来新的文化格局的生长之处。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空间观念,关于空间我有四点思考:

第一,我们应该为一切可能打开空间。在人类文化大变革的前夜,未来和远方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积淀形成的基本认知框架、伦理框架、价值框架都将被重新审视和锤炼。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拐点,面对转型带来的未知和不确定,人们往往容易往回走、往旁路上走,缺乏底气直面未来。面对当代科技和艺术发展的汇流,就是要倡导和鼓励,为一切新兴的艺术形态成长的方向、路径和选择打开空间,为一切美学想像和艺术可能打开空间。

第二,我们应该为一切未知预留空间。科技涌现之地一定会对既有的艺术形态、艺术领域、艺术格局产生强烈冲击,墨守成规者、目光短浅者、心胸狭窄者、固化利益者,不给新生事物以生存余地,这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愚蠢的。唯新兴者才有未来。文化的多元异己结构是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要保持文化的发展、繁荣和创造就不能让一切固有的、陈旧的事物把空间填满,对于闯入人们眼帘的事物不能一棍子打死,空间运筹上要善于包容,善于退让,对新技术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艺术形态、艺术格局要允许看、允许试、允许竞争、和而不同。

第三,我们应该为一切改变腾挪空间。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事物和形态,变才是唯一永恒的主题。变就需要有腾挪回旋空间,变就必须预先设置以容纳未来存在的空间,绝不能是铁板一块、铁屋子一间。中国传统艺术有很多善于从腾挪空间实现艺术创造的例子,中国画善于留白,讲究虚实变化,喜欢"无处用心",其最高境界是空灵。这些都反映出了高远超逸的空间审美观。京剧里面唱腔讲究“气口”,演唱者只有掌握准确的换气位置,把握好停顿的节奏,训练自己得心应手的换气方法,才能使演唱从容不迫、优美动听。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空间观念。

第四,我们应该为一切曾经转换空间。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时空是多种时空的叠加、互融、交融的复合体,历史传统在这里延续,未来的萌芽在这里生发。我们既要善于为未来打开空间,也要善于为过去的存在转换空间,这也是总书记所讲的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必须进行创造性转换,以时代的、世界的视野和未来尺度加以审视、提炼和升华。

我们要去的地方在远方,在未来。面对当下的现实,我们还要深入研究转化的具体条件、途径、形式和机制,营造有利于转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唤醒一切潜在和超越的东西,让他们在现代时空得以浮现和得以新生。(整理 梁秋坪)

(责编:宋子节、邓志慧)

1
3